松道推拿颈椎病怎样快速有效的治疗和预防

解放军总医院二附院成功再造食指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redianguanzhu/8146.html
本文章内容缘起:我于18年5月有幸参加“宫廷理筋术”第4期传承班,由刘焰刚教授:授业学习,学后于实践中应用,效果显著,特以从《临床筋伤推拿学》摘录,并参考他著,整理以供学习。由于水平有限,?文中错误及不足之处,恳请同道指正。松道推拿:技术上以中医传统手法为基础,操作上以宫廷理筋术和双定点为主要手法。并结合了桩功和太极拳,用力的特点,两者结合运用于手法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艺无止境…更不能:浅尝辄止…在此向各位前辈和同道学习,相互交流,一起进步。期待:留言指导,虚心接受!

1.1颈椎病概述

1.1.1概念:从临床推拿的使用角度考虑,一般将颈椎分为颈椎上段(C1~C3)和颈椎下段(C4~C7),颈椎病多发生在颈椎下段的C4~C6。其根本原因在于肌肉、韧带及椎间盘的劳损和退变。(C4~C6)是活动最多和最灵活的部位,椎间关节的屈曲范围也是最大的。由于头颈屈曲和伸展最多的部位发生在C4~C6处,这些节段的静态曲度最大,所受的应力也大,因此是磨损最多和增生、退化出现最早的部位。人类椎间盘的血液供应随着人体生长发育在20岁左右就停止,停止就意味着衰退的出现。椎间盘的劳损退变,最早出现在纤维环,进而影响到髓核,以至软骨板。椎间盘退变导致椎体不稳,以及引发周围起稳定作用的韧带、肌肉发生僵硬与松弛,最终在姿式不良、感受风寒或外伤等诸多诱因下使颈椎的某些节段发生错动和产生继发性的改变,以致刺激、压迫临近组织,血管神经,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当今的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低头过久,久坐吹空调,贪凉)特别是久坐办公司的白领阶层,颈椎病患病率高。大城市人群又逐年上升,并又多偏向于青中年。尤其甚者,在校学习的中、高、大学生,因长期学习低头,枕具不合适等己成为高危群体,为以后颈椎病埋下伏笔。据调查:一位最年轻的颈椎病患者,竟是6岁的小孩子,因家长疏忽,孩子长期低头,玩手机玩游戏而造成!有人说:“一部手机将毁掉一个孩子”,这里不仅仅是指长期低头对孩子颈椎、脊柱的影响,更是对孩子身心、人格的发展发育之重大影响…势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1.2病因病理:

①中医病因病机: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人到中年以后,肝肾由盛而衰,筋骨得不到精血的充分濡养。逐渐退化变性,在外伤、劳损、风寒湿侵袭的外因影响下,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发病而局部病变又可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产生头痛、眩晕、麻木、惊厥等。因此,颈椎病是在内外结合下发病的,其特点是病程迁延,症状繁杂,轻重悬殊,本虚表实。注意:现在还未到中年人群的颈椎症状者:完全是长期低头,及经常伏案工作,劳损后风,寒湿侵犯的人群,当知:未到中年,肝肾未衰。

②西医病因病理: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者韧带增厚、椎间盘突出导致脊椎骨髓、神经或者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有椎节失稳和松动;髓核突出或者脱出,骨刺形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它是建立在退行性病理改变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疾病,是颈神经根综合征、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骨关节炎,以及颈椎间盘脱出症四种疾病的总称。又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性、食管压迫型六个类型。

1.1.3临床表现:引起颈椎受累节段的不同,以及受累组织不一,加之病理改变复杂、病变广泛、个体差异大等原因,其症状表现不尽相同。在急性期,颈部的过伸、咳嗽、喷嚏均可使疼痛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各种类型的颈椎病。病变多发生在颈椎屈伸的主要部位——颈椎下段,即颈膨大区。由于受累神经传导束的不同,病变的轻重表现各异。在没有明显颈部外力损伤时,颈痛及僵硬的病因可以是:不良的用力习惯、不合理的用力体位或一种姿势维持过久等,这只有仔细询问后才能了解!

1.1.4临床诊断:①颈肩部肌肉紧张,颈部活动受限,横突、棘突旁压痛。患者可有感觉障碍、肌力减弱、肌萎缩;当C5~C6神经根受累时,肱二头肌反射改变;C7~C8神经根受累时,肱三头肌反射改变;可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病甚者,可出现运动神经元受损之体症,如霍夫曼征、巴宾斯基征等异常;当根性症状明显时,检查者仅用双手重叠放在患者头顶部下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②x线检查:a正位片:观察有无先天性融合、半椎体畸形,第七颈椎横突是否过长、有无颈肋、颈椎侧弯,钩椎关节有无增生、椎间隙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的程度等。b侧位片:主要是观察颈椎曲线由无变化,弧度的异常出现在哪个节段,是否出现生理前凸的不规整、变平、消失,甚至是后弓;是否有骨赘形成,项韧带、纤维环及前、后纵韧带有无钙化或骨化,椎管前后径的大小等?C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对神经、肌肉疾病和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判断其受损程度,有助于对上级神经元或下级神经元疾病的鉴别。

1.2推拿治疗的前提

想把颈椎病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法技术是核心。但在手法治疗的有效基础上,必须明白:颈部肌肉、经络穴位、和神经分支。

下面我们首先从主要肌肉解剖开始学习:

?1.前群肌肉

颈肌前群分浅、深二层,浅层主要有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深层主要是斜角肌。

1)颈阔肌:起于三角肌及胸大肌表浅的筋膜,止于口角,受面部神经支配,其收缩时可牵引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起皱褶。

2)胸锁乳突肌:起于锁骨胸骨端及胸骨柄,肌纤维斜向上外方,止于同侧颞骨乳突。受副神经及颈丛肌支(C2、C3)支配。单侧肌肉收缩时,使头顶屈向同侧,下颌指向对侧。双侧肌肉同时收缩时,若肌肉合力点位于寰枕关节额状轴前面,则使头前屈。反之合力点位于寰枕关节额状轴后面,则使头后仰。双侧肌肉部分收缩时,有维持颈部正常姿势作用。注意:过度侧屈及后仰容易造成其急性或慢性拉伤(小儿斜颈多涉及该肌)。

起点:胸骨柄前面及锁骨胸骨端。

走行:肌纤维斜向后上方。

止点:同侧颞骨乳突。

神经:副神经及颈丛肌支(C2、C3)支配。

颈动脉销:在胸锁乳突肌深层,有颈动脉鞘通过,鞘内包含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注意:肌肉紧张、痉挛时,有可能刺激、压迫颈动脉鞘,从而影响颈内动、静脉血运及迷走神经功能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胸锁乳突肌走行的体表投影,与中医推拿之“桥弓”穴相吻合。(桥弓穴:耳后翳风至缺缺盆穴的一条连线,属经外奇穴。)推、揉桥弓,可有效改善胸锁乳头肌的紧张状态,进而起到调整颈内动、静脉血运及迷走神经的功能作用,达到改善脑缺血状态及消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效果。要求:手法力度要适宜力量太轻时,渗透力难以穿透肌肉,深达劲动脉鞘而发挥作用;力量太重时,有可能直接压迫血管,妨碍颈内动、静脉血液循环。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部,是颈丛皮神经的分支部分。相当于中医之“天窗”穴。按摩此穴可以调整颈丛神经功能。以喉结中点为标线,平该肌前沿为胃经“人迎穴”;后缘为小肠经“天窗穴”;中间为大肠经“扶突穴”。

3)斜角肌:位于颈侧,又可划分为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后斜角肌。分别起于颈2~6的横突,肌纤维斜向前下内方,其中前、中斜角肌分别止于第一肋骨上缘,后斜角肌止于第二肋骨上缘。受颈神经前支(颈3、4)支配。单侧收缩时使头、颈向同侧侧屈。双侧同时收缩时使头前屈或提肋吸气。双侧肌肉静态支持下可维持颈部正常姿势。

注意:长时间抗阻力前屈及过度后仰可引起其损伤,突然、猛烈的被动过度后仰(如被人自下向上击打下颌下部致头后仰)亦可引起其损伤。

起点:前斜角肌起于仅3~6横突前结节。中斜角肌起于颈2~6横突后结节。后斜角肌起于劲5~7横突后结节。

走行:肌纤维斜向前下方。

止点:前中斜角肌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止于第二肋。

神经:受颈神经前支(C3、C4)支配。

功能:单侧收缩使头、颈屈向同侧。

双侧收缩使头前屈(下固定)或上提肋骨以助吸气(上固定)。

双侧肌肉静态姿势下(部分收缩)可维持颈部正常姿势。

斜角肌间隙:在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骨上缘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缝隙,叫“斜角肌间隙”。间隙内分别有:锁骨下动脉及臂从神经通过。

锁骨下动脉:?位于内侧,靠近前斜角肌,可为同侧上肢及椎动脉、颈动脉提供血运。当其受压迫时,可出现同侧椎动脉、颈动脉共血不足,引起脑部缺血症状,如头晕头痛等。可同时出现同侧上肢血运受阻症状,表现为肢体肤色发白,肤温下降。

臂丛神经:?位于外侧靠近中斜角肌,是同侧肩、背部及上肢神经的主要通路。其受到刺激或压迫时,可出现同侧肩、背部及上肢神经刺激症状,如麻木、疼痛、串痛或过敏等感觉症状,可同时出现肌肉力量下降(乏力)甚至出现肌肉萎缩等运动症状。斜角肌肿胀、痉挛明显时,可引起斜角肌间隙变小,刺激、压迫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引发血管及神经症状构成临床学上的“斜角肌损伤综合症”。

此外,在前斜角肌内侧,另有锁骨下静脉通过,当前斜角肌肿胀、痉挛时,可引起其受压,而导致同侧上肢静脉血液及淋巴回流受阻,出现肤色紫暗并伴有坠积性肿胀症状。斜角肌间隙的体表投影与中医推拿之“缺盆穴”相符(缺盆:锁骨上窝正中凹陷中,属胃经)合理刺激缺盆穴,可以有效缓解、消除斜角肌紧张、痉挛,改善消除同侧上肢的血管及神经症状。

4)枕骨下肌群前组?:包括颈颈长肌、头长肌、头前直肌及头侧直肌。受颈神经前支C1~C4支配。

a颈长肌:?起于下段颈椎、上段胸椎椎体及横突,肌纤维向上,止于上段颈椎椎体及寰椎前结节。

b头长肌:?位于颈长肌上方,起于颈3~6椎横突,止于枕骨底部。

C头前直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枕骨底部。

d头侧直肌:?位于头前直肌外侧,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枕骨底部外侧。

颈长肌、头长肌、头前直肌及头侧直肌功能相近,共为一组。双侧肌纤维全部同时收缩使头前屈;肌纤维单侧同时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双侧肌纤维部分收缩时可维持颈部正常姿势。(与枕骨下肌群后组,即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以及头下斜肌等相拮抗)。

?2.后侧肌群

颈肌后群主要包括头、颈夹肌及横突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等。

1)头、颈夹肌:?可以细分为头夹肌、颈夹肌。位于斜方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深层。头、颈夹肌受颈神经后支(c1~8)支配。

a头夹肌:

起点:项韧带下部及胸1~3棘突。

走行:肌纤维斜向上外方。

止点:上项线外侧,颈1至3横突及颞骨乳突。

d颈夹肌:

起点:起于胸3~6棘突。

走行:肌纤维斜向上外方。

止点:止于颈1~3横突。

单侧肌纤维全部收缩时使头回旋并向同侧侧屈。双侧肌纤维全部同时收缩时使头后仰。双侧肌纤维部分收缩时可维持颈部正常姿势。长期低头时可引发头、颈夹肌劳损。

这其肌肉的表面循行线上有中医督脉经“大椎穴”“夹脊穴”“风池穴”等分布。合理刺激以上腧穴,可有效解除其紧张及痉挛,预防劳损出现。

2)横突棘肌:?位于竖脊肌之棘肌的深层,又可细分为三层,由浅入深,分别为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受脊神经后支支配。

a半棘肌:位于棘肌的深面。起于第2颈椎第12胸椎横突,肌纤维向上内方,止于枕部上项线及颈、胸椎棘突。

d多裂肌:位于半棘肌深层。起于骶骨背面、所有胸椎、腰椎椎体横突及第4一7颈椎关节突,肌纤维向上内方,止于颈2以下所有椎体棘突。

C回旋肌:位于多裂肌深层。起于下位椎体横突,肌纤维斜向上内方,止于上椎体棘突。

以上横突棘肌单侧收缩可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回旋;双侧同时全部收缩可使脊柱后伸;双侧部分收缩可维持脊柱正常姿势。长期低头时可引发起劳损。其肌肉的体表循行线上有中医督脉经“风府”及“夹脊”穴等分布。合理刺激以上穴位,可有效解除其紧张及少痉挛,预防劳损出现。

3.枕骨下肌群后组:位于枕骨与寰、枢椎之间,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及头下斜肌。受颈神经后支枕下神经(C1)支配。具有使头颅回旋及后仰功能。

a头后小直肌:起于枕突下方,止于寰椎后结节。d头后大直肌:起于乳突下方,止于枢椎棘突。c头上斜肌:起于乳突下方,止于寰椎横突(侧块)。b头下斜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枢椎棘突。在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与头下斜肌形成的三角形间隙中,有枕下神经与枕动脉通过,在头下斜肌下方,有颈神经后支通过。该组肌肉紧张、痉挛时,可刺激、压迫枕大神经、枕下神经及椎动脉。从引起头皮毛发区神经症状及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在其肌肉走行的体表投影上,有中医推拿之“风府”、“天柱”、“风池”穴。合理刺激上穴位,可以有效解除其紧张与痉挛,预防劳损出现。4斜方肌:起于枕外隆凸、项韧带及所有胸椎棘突上的筋膜,肌纤维向外,分别止于锁骨外侧端、肩峰及肩胛冈。受副神经支配。斜方肌按照起止点、走行及功能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上束、中束与下束。①斜方肌上束:起于枕凸及上段颈椎(C1~C4)棘突上筋膜,肌纤维斜向下外,止于锁骨外侧端。单侧上束肌纤维全部缩时使头向同侧侧后方屈曲。双侧上束肌纤维全部收缩时可使肩上提或使头后仰;部分肌纤维作功时可维持颈肩部正常姿式。长期低头姿势可使其受到不间断的持续牵拉(等距收缩)最容易造成其慢性静力性牵拉伤(既劳损)。在其筋腱(腱膜)附着处及肌腹上,分布有中医推拿之“风府”“肩井”“肩髃”等穴。合理刺激以上穴位,可有效解除其紧张及痉挛,预防劳损出现。②斜方肌中束:起于下颈上胸段椎体(C5~T4)棘突上筋膜,肌纤维向外,止于肩峰。双侧肌纤维全部收缩时,可使肩胛骨靠近脊柱;部分肌纤维收缩时,可维持肩胛部正常姿势。长期伏案姿势使肩胛骨远离脊柱,最容易使其受到慢性牵张而出现劳损。在其肌肉走行的体表投影上,分布有中医推拿之“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巨骨”等穴。合理刺激以上穴位,可有效解除其紧张及痉挛预防,劳损出现。③斜方肌下束:起于下段胸椎棘突,肌纤维斜向上外方,止于肩胛冈下缘内侧。双侧肌纤维全部收缩时使肩胛下垂;部分肌纤维收缩时可维持肩胛正常姿势。在肩胛上提姿势下容易出现损伤(如双手支撑双杠,乏力时姿势或双手被吊起姿势下,临床不常见)在其肌肉走形体表投影上,分布有中医推拿之“至阳”“脊中”“臑俞”等穴位。合理刺激以上穴位,可有效解除其紧张及痉挛预防劳损出现。斜方肌单侧上、下束收缩配合(前锯肌)使肩胛骨向上回旋;斜方肌单侧肌纤维全部同时收缩,使脊柱颈胸向同侧侧屈。双侧肌纤维全部同时收缩,使脊柱颈、胸段后仰。双侧肌纤维部分收缩时,可维持颈肩部正常姿势。低头及伏案姿势过久,最容易引起其上束及中束劳损。5.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层。起于肩胛骨内上角,肌纤维斜向内上方,分别止于颈椎1~4横突。受肩胛背神经支配(C3~C5)支配。单肌纤维全部收缩时,可使头顶屈向同侧,下颌指向对侧(落枕时常见比姿势)。双侧肌纤维全部收缩时,可使头后仰或使肩胛骨上提;部分肌纤维收缩时可维持颈肩部正常姿势(与斜方肌上束协同作用)。起点:起于肩胛骨内上角(附分穴)走向:肌纤维斜向内上方止点:分别止于颈椎1~4横突(颈1~4夹脊)神经:受肩胛背神经(C3~5)支配功能:单肌纤维全部收缩时,可使头顶屈向同侧,下颌指向对侧(落枕时常见比姿势)。双侧肌纤维全部收缩时,可使头后仰或使肩胛骨上提;部分肌纤维收缩时可维持颈肩部正常姿势(与斜方肌上束协同作用)。长期低头时,使其受到慢性、静力性、持续性牵拉,容易出现劳损。又因其上附着点,相对分散有下附点相对集中,受力较大,故劳损多首发于下附着点,病久刚迁延至上附着点。当然,急性过度牵拉同样可以引起损伤。在其肌肉循行线上,分布有中医推拿之膀胱经及“附分”、“颈夹脊”穴等。合理刺激以上穴位,可有效解除其紧张及痉挛,预防劳损出现。斜方肌上束与肩胛提肌的功能相似,两者常协同作用,受损病因一大致相同。但因斜方肌属阔肌,受力相对分散;而肩胛提肌属长肌,受力相对集中。低头过久时多先伤肩胛提肌(下附着处在先,上附着处在后,然后是斜方肌上束。因此临床多先有附分穴疼痛,后有肩井穴症状)。6.菱形肌:?对于斜方肌深层,肩胛提肌下方。

起点:起于肩胛骨内侧缘(膀胱经)。

走向:肌纤维斜向上内方。止点:颈6、7及胸1~4椎棘突上筋膜(督脉)神经:肩胛背神经(c4、5)支配功能:单次肌纤维收缩(配合胸小肌),使肩胛骨下回旋。双侧肌纤维全部同时收缩使肩胛骨靠近脊柱并上提,静态姿势下部分肌纤维收缩可维持肩胛骨正常位置。(多与斜方肌中束协同作用)。长期伏案姿势下使肩胛骨远离脊柱并下降,最容易造成其损伤(又因其脊柱缘为固定端而肩胛缘为运动端,故劳损多发生于肩胛骨内侧缘一端)。在其肌肉循行线上,分别有中医膀胱经在背部的第一线、第二线循行及督脉经分布。合理刺激以上经络、穴位,可以有效缓解其紧张,痉挛预防劳损发生。菱形肌与斜方肌中束功能相近,两者多协同作用,受损病因亦相仿。但因斜方肌中束有使肩胛骨靠近脊柱功能而菱形肌更兼有使肩胛骨上提功能,故损伤多先发于菱形肌,而后波及斜方肌中束(故临床上先有肩胛缝疼痛,后波及肩中俞、肩外俞)。7.后锯肌:?可细分为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上后锯肌:位于菱形肌深层。受肋间神经T1一4支配。起点:颈6、7及胸1、2棘突走行:斜向下外方止点:第2、3、4、5肋骨后面功能:提肋助吸气上后锯肌具有提肋助吸气作用,功能障碍时可引起胸闷,憋气等症状。在其肌肉循行线上,有中医推拿之督脉经、膀胱经分布,重点穴位有大椎穴、定喘穴、夹脊穴、肺俞穴、风门穴。合理刺激上述穴位,可有效调整其功能状态,缓解上述不适症状。下后锯肌:位于背阔肌深层,受肋间神经T9~12支配。起点:第11、12胸椎及第1、2腰椎走行:斜向上外方止点:第9、10、11、12肋后面功能:降肋助呼气下后锯肌除具有降肋助呼气作用外,并具有加强胸腰段脊柱稳定的作用。因此胸腰段脊柱稳定性强、灵活性差,椎间盘突出几率小,但压缩骨折几率高。8.竖脊肌:又称“骶棘肌”,位于脊柱两侧,在肩胛提肌、菱形肌、后锯肌等深层。其外形虽长,但属于短肌。受脊神经后支分节段支配。按照起止点的不同,竖脊肌可细分为棘肌、最长肌、髂肋肌三部分它们分别起于骶骨背面、髂嵴、下位椎体棘突及横突、下位肋骨及胸腰肌筋膜等。肌纤维向上,每跨过3至5节椎体之后,棘肌至于上位椎体棘突。最长肌止于上位椎体横突及颞骨乳突;骼肋肌止于上位肋骨的肋角。起点:肌纤维向上,每跨过三至五节椎体之后(互作起点)。止点:棘肌止于上位椎体棘突;最长肌止于椎体横突及颞骨乳突;髂肋肌止于上位肋骨的肋角。神经:受脊神经后支分节段支配。功能:单侧肌纤维全部收缩时,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双侧纤维全部收缩时,使脊柱后伸。双侧肌纤维部分收缩时可维持正常姿势。长期持续的弯腰、低头姿势,可引发起其劳损,低头过久容易引起其上附着点(风池穴)的损伤;弯腰过久容易引起其下运动轴心点(腰骶髂三角处)受力最大,损伤几率最高。在其肌肉循行线上,分布着中医经络膀胱经背部第一线(最长肌)及膀胱经背部第二线(骼肋肌)以及“夹脊”“风池”穴(棘肌)合理刺激以上经络、穴位,可有效解除其紧张及痉挛,并可以预防劳损出现。1.3颈丛神经与臂丛神经

颈丛:(C1~C4)由颈1至颈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层,发出至皮肤的皮支(感觉性)至肌肉的肌支(运动性)。

1)皮支:也叫感觉支或皮神经,主要司理皮肤及内脏的感觉。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相当于中医推拿之天窗穴)。是颈部皮肤麻醉的一个常用阻滞点,然后再分出细支。①枕小神经(C2)为皮支,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分布于颈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②耳大神经(C2、3)沿胸锁乳突肌表面向耳垂方向上行,分布于耳廓及附近皮肤。③颈皮神经(C2、3)发出后横过胸锁乳突肌表面向前行,分布于颈部皮肤与面神经有交通支相连。④锁骨上神经(C3、4)行向下方,有2~4支,分布于颈下外侧区胸壁上部及肩部皮肤。

2)肌支:?也叫运动支,主要支配肌肉运动。分布到颈深肌群、舌骨下肌群及。①胸锁乳突肌支(C2、3)支配胸锁乳突肌。②斜角肌支(C3、4)参与支配斜角肌。③颈深肌支(C1-4)其中,C1支配头前直肌、头侧直肌、头后肌群;C2-4支配头长肌;C1-4支配颈长肌;C3-4支配斜角肌。④肩胛提肌支(C3-5)参与支配肩胛提肌、菱形肌。

3)膈神经:为混合神经,沿前斜角肌前面,经胸廓上口入胸腔。运动纤维支配膈肌运动,感觉纤维分布至胸膜,心包及膈下的部分腹膜,右侧腩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到肝和胆囊表面的腹膜。因此,颈椎病时,可出现呼吸受阻(胸闷气短)症状。

臂丛(C5~T1):由第五至第八颈神经前支及胸一前支的大部分组成。臂丛的神经根自颈部椎间孔(夹脊穴)分出后,穿过斜角肌间隙(缺盆穴)位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壁与肋骨之间的间隙(肋胸间隙)及胸小肌与肋骨之间的间隙(胸小肌间隙)到达腋下(极泉穴)。臂丛以锁骨为界,可分为锁骨上部与锁骨下部。锁骨上部分支多为短小肌支,分布于颈、胸壁及背部肌肉。锁骨下部围绕腋动脉分为,位于腋动脉外侧的外侧束、位于腋动脉内侧的内侧束及位于腋动脉后方的后束,其分支即有感觉支,也有运动支,支配上肢皮肤与肌肉。

1)锁骨上部分支:

①?锁骨下神经(C5、C6)主要支配锁骨下肌群。②肩胛上神经(C5、c6)发于锁骨上部,多数有c4参与,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深面至肩胛骨上缘,然后转至岗上窝及岗下窝,支配岗上肌、岗下肌及肩关节。③肩胛下神经(C5、C6)主要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④肩胛背神经(C4、C5)主要支配菱形肌与肩胛提肌。⑤胸长神经(c5、C7)行于胸廓侧面,沿前锯肌表面下行,分支支配前锯肌。此神经受损后,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⑥胸背神经(C6、C8)沿肩胛骨外缘下行,主要支配背阔肌。⑦胸背神经(C5、T1)又可分为胸内侧神经及胸外侧神经。胸内侧神经(C5~C8)也叫胸小神经,穿过腋动、静脉之间向前,与胸外侧神经汇合,支配胸小肌及胸大肌下部。胸外侧神经(C8~T1)也叫胸大神经,跨过腋动、静脉前方,穿过胸小肌,支配胸大肌。

2)?锁骨下部分支:

①肌皮神经(C5~C7)发于臂丛外侧束,行向下外至肱二头肌深层,发出肌支支配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发出皮支沿肱二头肌外侧沟下行至肘关节稍上方,穿出深筋膜下降于前臂。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称前外侧皮神经。

②腋神经(C5~C6)起于臂丛后束,绕肱骨外上髁至三角肌深层,发肌支支配三角肌、小圆肌及肩关节。发皮支支配肩部外侧区上部皮肤,此皮支又称臂外侧皮神经。

③桡神经(C5~T1)起于臂丛后束,在肱三头肌深层下行至肘,在肱骨外上髁上方分为浅、深两支。其在上臂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及桡侧腕长伸肌等伸腕肌;发出皮支支配臂后部、臂下外侧及前臂后侧面皮肤。至肘部后,浅支为皮支,分布于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深支为肌支,主要支配前臂伸肌群、下尺桡关节、腕关节及掌骨间关节。

3)正中神经(C6~T1)?:由臂丛内、外侧束混合而成,夹腋动脉下行,组成正中神经干。正中神经干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至肘窝,再由肘窝在前臂正中下行,位于指浅,指深层肌之间到腕部,在桡侧腕屈肌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入腕管,经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前臂发出许多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屈腕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屈肌,旋前肌及附近关节;在手部分支进入大鱼际,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并发出皮支分布于手掌桡侧三分之二区、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及这三个手指背面末两节皮肤。

正中神经损伤后,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量下降,拇、食、中指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手掌因此变得平坦。感觉障碍以手掌桡侧三分之二区及拇、食、中指掌面为服为主。

4)尺神经(C8~T1)?:发于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经臂中部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再转至前臂前内侧,在尺侧屈腕肌和指深屈肌之间于豌豆骨外侧入手掌。其在前臂发出肌支支配尺侧屈腕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在手掌发出肌支入小鱼际,支配拇收肌、骨间掌骨肌、骨间背侧肌、第3~4蚓状肌。其发出皮支于手掌尺侧三分之一区和尺侧一个半手指皮肤;在手背分布于尺侧二分之一区和尺侧两个半手指皮肤。

尺神经受损后运动障碍表现为屈腕力减弱,尺侧一个半手指远节肢关节不能屈伸,小鱼际萎缩,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并拢,各指关节过伸,出现“爪形手”。手掌、手背内侧缘皮肤感觉下降或丧失。若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均损伤,则大小鱼际、间骨肌、蚓状肌萎缩,手掌变得平坦,类似“猿手”。

5)臂内侧皮神经(C8~T1):?发于臂丛内侧束分布于臂内侧皮肤。

6)前臂内侧皮神经(C8~T1):?发于臂丛内侧束,分布于前臂内侧皮肤。

1.4经络与腧位:

在颈椎和颈肩结合部:循行的经络为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根据中医经络学,辩证理论指导:经络腧穴的推拿治疗,首先要辩证哪条经络,出现了不通,中医讲:“通者不痛,痛者不通”在此经络上循经推拿和局部点穴及远端配穴,施术操作进行施治。辩经配穴准确下,配上正确手法是关健。中医推拿手法的技术要做到,柔和、渗透、有力、持久,是指导手法有效的核心点!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既使有多年的推拿工作,但没有在推拿施术中用心细细感悟,也没做到心静体松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作为一位医者,平时一定要“修心”为要!!!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5常见颈部筋伤疾病:

一、急性颈部扭挫伤:?

①定义:肌肉在外力作用下,急性牵拉,扭伤而造成局部水肿、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属于单纯肌肉、韧带损伤,不伴有颈椎小关节错缝,环枢椎半脱位及脊髓损伤。属伤科常见病。既可单独为病,也可合并在颈椎小关节错位、寰枢椎半脱位、颈椎骨折及其他颈部疾病中。临床上应仔细区别,以防误诊误治。

②病因:外力外伤引起,外力过大超过肌肉的抵抗力,造成运动范围超出生理极限。

③病理:肌肉紧张痉挛,局部水肿渗出。可造成筋膜炎(肌肉附着处受牵拉力度而离骨,把骨膜拉伤)骨膜损伤后水肿渗出,可以钙化成骨头及局部结节。

④症状:1.颈部急性外伤史,2.有疼痛及负重感,3.有压痛点在肌腹、肌腱附着处,4.功能活动障碍:分为肌肉损伤(特点:抗阻力收缩和被动牵拉时痛剧,部分患者不敢活动颈部)和韧带损伤(特点:抗阻力收缩不疼痛,被动牵拉痛剧)5.X片检查,颈段侧弯、生理曲度变直。

⑤治疗:解痉、活血化瘀、通络、消肿止痛。

1.制动,不让乱动,重时带颈托。2.药物治疗,如:云南白药、七厘胶囊等内服,亦可外涂红花油、贴活血止痛膏药。

手法治疗:1.滚法:在紧张、痉挛之肌腱、韧带之上施术3~5分钟,温经解痉,行气活血止痛。急性期不能用指揉法,症属急性水肿反应,防止加重损伤。2.继以点按法:分别施术于风池、风府、颈夹脊、缺盆、扶突、肩井、大椎及疼痛之阿是穴,每穴3次,得气为度,缓急止痛。3.按推法:从肌纤维健侧向患侧按推至痛点,压住三秒(从不痛点推向痛点,也可循经及按肌纤维走向推,视患情而定)4.指颤法:痛点处指颤20分钟左右,加速局部血运,加快代谢消肿。5.可在患者完全放松下施以不定位扳法,左右各1次,改善颈肌紧张状态。最后以拍法、搓散法、捋顺法及拿颈拿肩等结束。

⑥双定点治疗:检查明确后,在损伤肌肉的起点处和止点处做施术治疗,再在肌腹上找特定点(即阿是穴)施术。这里不过多介绍!

注意:单纯颈部肌肉、韧带扭挫伤,一般均需治疗3至5次,方能痊愈,因为软组织损伤后水肿、渗出的消散吸收需要有一个自然的,必不可少的时间过程。所谓“一次性治愈”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二、颈椎小关节错位:

①定义:在外力的作用下,颈椎上下关节突发生侧向移位而不能自行复位,引起小关节位移和滑膜嵌顿。是在颈部扭挫伤基础之上,属于复合损伤,比单纯扭挫伤重。“落枕”在此类中有典型性者。

②病因:颈椎关节面近似水平位,灵活度高,稳定性差,容易错位。在遭受外力时,容易引起肌肉、韧带损伤并导致关节突间关节错位。错位后往往可因肌肉、韧带本身固有拉力而自行复位。但关节突关节移位较大或关节滑膜卡在关节突之间时,则不易自行复位。

③病理:主要为肌肉突然不协调收缩引起,多合并颈部软组织损伤,分单纯和肌肉损伤同时存在。

④症状:1.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外伤后自述听到或感觉到颈部弹响声,少数患者察觉不到,事后发觉颈部不适。2.损伤后疼痛立即出现,程度多不很重,痛点固定,多于棘上或棘间韧带处。3.压痛点可明显触及到,可找到偏歪之棘突,痛处常伴有韧带剥离感。棘突偏歪或左或右,有单个多见,也可同时几个出现。4.功能受限,表现为弹性固定一个姿势,不动不痛,动则大痛。5.X片颈椎关节突紊乱,棘突偏歪或出现生理曲度变小或消失或成反向角,可见脊椎颈段侧弯。

⑤治疗:放松、复位,定位扳法。

手法治疗:1.颈部肌肉、韧带放松。可用揉法、拿颈、拿肩、散、搓、捋顺等,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性反应物的吸收消散,防止出现继发性粘连,而引起颈部劳损,缓解疼痛。2.颈椎被动运动法。目的在于纠正关节错位及解除滑膜嵌顿多采用颈椎扳法。复位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安全、有效、实用即可,不必拘泥一招一式及某学某派。

药物治疗:参照颈部急性扭挫伤。单纯的关节错位及滑膜嵌顿通过手法治疗可一次痊愈,功能活动恢复,但同时伴有颈部肌肉、韧带损伤,则要继续治疗3~5次,以求水肿、渗出物完全消散、吸收,防止发生颈部劳损及颈椎病形成。

?三、落枕:

①定义:急性肌肉紧张痉挛,较典型者,往往在颈椎小关节错位的基础上合并颈部肌肉损伤,痉挛较重。

②病因病理:睡眠过程中,睡卧姿势不正或单一姿势时间过长及枕具不合理,导致颈部肌肉、韧带受到慢性静力性牵拉伤(肌肉收缩、静态受力),局部水肿、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并且受寒吹风吹空调等,影响肌肉、韧带的收缩功能而紧张、痉挛。影响正常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使肌肉、韧带功能失调而诱发或加剧本病。

③症状:1.疼痛。醒后发现一侧颈肩部肌肉僵硬、胀痛、疼痛不舒,程度可轻可重。一般以肌肉损伤明显者痛剧,而以错位者痛轻。2.压痛。颈肩部出现广泛的疼痛及压痛点,位置固定,并可触及到紧张、痉挛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及菱形肌等,多位于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附分、附分至膈关、风池、风府穴等处。3.颈部功能活动受限。头歪向患侧,以向患侧转受限明显,多以腰椎旋转功能代偿颈椎旋转功能。4.有时可触摸到偏歪的棘突。5.X片多数无阳性发现。6.鉴别是否急性扭挫伤,小关节错缝,弹性固定(动了才痛)。

?④治疗:温经散寒、以温为主。

手法治疗:1.滚法,在颈肩僵硬、疼痛处施术以局部温热为度,达到以内及外。2.擦法,局部温热,以外及里。(可用物理热敷代替)3.揉法,各种揉法、度转揉。要求:皮不动肉动,里面动。按下去得气后转动,按在肌肤痛点(穴位处)揉到局部变软,温热。4.按推:按住(理筋)沿肌纤维走向施术,可双向按推。5.摇法:摇颈、摇肩。6.扳法:颈椎不定位扳法,胸椎提端法。7.劈、扣、拍、拿、散、放松结束。(此法适合各种推拿理疗后的结束手法)

四、环枢椎半脱位:

①定义:指颈椎第一二节之间错位并合并有局部软组织损伤症状的一种病症。各种原因造成的,环枢间隙不等宽,关节滑膜层,卡在环齿间隙中。

②病因病理:多因外伤而致,颈部肌肉、韧带在外力作用下,突然不协调收缩加之外力中有使相邻椎体上下分离的分力,导致关节运动范围过大有错位。错位的同时可伴有,局部急性牵拉伤、水肿、渗出,产生物菌性炎症。单纯的半脱位没有肌肉损伤。(涉及到挥鞭性损伤,如:外伤严重时,可出现脊髓损伤,从而引起臂丛神经受刺激或脊髓压迫症状)。外伤剧烈时可出现齿突骨折。

③症状:1.多数人有明显、典型的外伤史。小孩比成人多,小孩关节缝大、肌肉弱。2.颈部疼痛,局现在(风府穴),偶尔可涉及乳突下(风池穴)。颈肌损伤明显,可出现相应压痛点(阿是穴)。4.功能活动受限,弹性固定,左右环转受限,惧怕颠颇。5.影像,侧位片和张口位片,CT或核磁。

④手法治疗:以功能活动恢复为标准,一次可治愈。若以疼痛完全消失为标准,则与颈肌急性扭挫伤无异,若伴有脊髓挥鞭性损伤者,治愈的时间应是损伤的程度而论。1.颈后痛点指揉法、指颤法,手法轻柔和缓、酸胀舒适为度2~3分钟不必要过长时间,以仰卧位为佳。2.仰卧位平伸牵引扳法,左右各一次。先患侧后健侧,目的在于纠正错位。3.复位后,在颈部肌肉韧带指揉法、拿法、散法。五分钟左右,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反应物消散,吸收。经上述治疗后,颈部功能活动障碍立刻消失,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4.药物治疗,参考颈肌急性扭挫伤。颈椎固定,三日内静养,休息。以利炎性充血、水肿吸收及消散。

5.补充:请注意,多数一些慢性颈肌劳损的患者(颈型颈椎病)多会出现环枢失稳造成,环枢间隙等宽,环齿间隙不等宽。主要是连接枕骨环椎侧块的肌肉拉力不对等,手法松解枕骨下肌群后可恢复环齿间隙,即:枕骨下缘和三角区。

?五、项肌劳损与功能性颈椎病

①定义:项肌劳损是指单纯的项部肌肉及韧带的慢性劳损,而功能性颈椎病是指因颈项部肌肉、韧带劳损,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而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颈部综合症候群。后者多由前者发展、演变而来,与器质性颈椎病有着本质的区别。可称为“项肌劳损”,也归纳为“亚健康状态”范畴,多见20岁左右年轻人,及在校学生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等长期从事低头伏案的工作者居多。因其属:肌肉、韧带劳损导致的功能性障碍,故推拿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因,此类患者工作性质、环境、条件的相对固定及个人生活习惯不易改变,故每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复发。日久迁延不愈,便可演变成器质性颈椎病。此类人群要重视!

②病因病理:单一姿势过久。长期、持续、过度的低头伏案工作或睡卧枕具不合适位置不正确、高度合理等,均可导致颈肌损伤。受损之后受风寒,寒冷刺激减慢血液循环,影响炎性水肿的消散、吸收,故可诱发或加重。受损之后造成颈椎:前后动态平衡失调(内外平衡)。肌肉张力失衡,出现颈曲变小、消失或反向成角。可直接造成颈椎椎动脉的扭曲、受压,导致血流受阻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头痛、头重头昏、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眠差等脑部症状;也可造成脊神经受到牵拉而致紧张,后者若与邻近椎间孔摩擦,刚引发上肢麻木、疼痛等神经症状。与此同时,与椎动脉并行的交感神经及椎动脉供血的延髓交感神经中枢亦可受到刺激影响,而出现胸闷、心慌、恶心,呕吐等交感神经症状。由于没有椎间盘的变性,退化及韧带钙化,故多无脊髓受压改变。

③症状表现:1.主要为颈后部肌肉僵硬不舒或酸胀或疼痛不适,且伴有沉重感及寒凉感。低头时间稍长则症状加剧,晚上更明显。受累的肌肉及韧带,严重时可触及结节状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2.患者常因大脑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引起重视而就医。3.偶尔可出现上肢的麻木、串痛等神经受到牵拉刺激引起,多为一过性,体位改变或主动运动头颈部及上肢可缓解,很少形成持续性。4.屈压颈试验(±)臂丛牵拉试验(±)。5.Ⅹ片可见曲度改变,无骨质增生及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及韧带钙化等。6.颅脑TCD检查可见椎动脉血运障碍,流速快,流量低。

④治疗:以改善颈肌的功能活动状态,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为目的。

手法治疗:1.颈肩部滚法。以痛区为施术范围,手法深透有力,十分钟左右或至深层温热,加快局部血运,促进炎性渗出物消散、吸收,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2.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或颈旁夹脊穴指揉法、弹拨法、点按法、交替施术,手法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用以解除粘连,恢复张力。3.颈椎牵引,后仰定位和不定位扳法,左右各一次,以滑利关节,调整改善肌肉韧带紧张度。4.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头昏似未睡醒,多加用头部综合手法。5.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或胸闷、心慌者,可采用颜面部综合手法。6.牵引治疗。为自身重力牵引,仰卧,头顶伸出床外20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机械牵引。3~5kg,每日1次。

?六、器质性颈椎病:

①定义:器质性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指在颈肌劳损的基础之上,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周围韧带钙化等原因刺激或压迫其相邻的血管、神经、脊髓等所引起的综合症候群。属退行性病变,多发于40岁左右,长期伏案工作者易患此症。

②病因病理:颈椎病主要由颈部椎体,连接结构及肌肉、韧带退行性改变引起。主要表现三个方面:1.椎间盘退变引起。椎间盘缺乏血液供应,退化的出现较其他组织早,表现为纤维环玻璃样变性,实地变脆、弹性下降,甚至出现裂隙和脱水。两者相合导致椎间盘高度变矮,直径加宽,内稳定失去原有平衡。2.颈椎骨质增生引起。关节突和钩椎关节增生,直接造成椎间孔变小,挤压相应脊神经出现麻木、疼痛等神经症状。又可直接压迫刺激,其外侧的椎动脉,造成椎动脉受压扭曲、影响血液供应引发椎动脉症状。3.颈部软组织劳损引起。维持颈曲的主要外部力量是颈部的肌肉与韧带,长期持续的低头伏案,容易造成肌肉韧带的静力牵拉伤,局部水肿渗出,产生无菌炎症,引发疼痛及不适、僵硬感,病变反复,迁延不愈,渗出物机化、粘连,导致颈后肌肉、韧带力量减弱,弹性下降,低于颈前肌肉韧带,使颈部肌肉力量对比失衡,曲度变小,消失或反向成角。可直接引起椎动脉受压扭曲,影响血运出现症状。肌肉韧带劳损后,外平衡失调,反过来加剧椎间盘受压及椎体的摩擦,加速退行性病变。4.椎榜其他软组织损伤引起。主要是后纵韧带、黄韧带肥厚或钙化等引起,可直接造成椎管狭窄,压迫、刺激脊神经或脊髓引起症状。

以上病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多相辅相成,协同致病。

③症状表现:为防治方便,临床上多分七类。

1.颈型颈椎病。又称“局限性颈椎病”、“肌性颈椎病”及“神经根后支型颈椎病。”主要以颈部肌肉劳损后引发神经后支受刺激症状为主。主要表现单或双侧颈肩部肌肉的僵硬、酸胀疼痛不舒,并伴有寒凉沉重感,转侧受限,伴后枕部闷胀疼痛。

注意:此型为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基础,临床上应早发现,早治疗。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在颈型症状基础上,出现单或双侧颈丛神经或臂丛神经前支症状。以臂丛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的疼痛,麻木、串痛,疼痛一般为酸痛,钝痛或灼痛,并有针刺或过电样放射痛。劳累、受寒可诱发或加重病情,若病久不愈,可出现上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迟钝,肌肉萎缩、握力下降等。以颈丛前支症状明显时,表现为颜面部僵硬,麻木等“别扭”感。

注意:患者因此常怀疑是否要患面瘫或半身不遂。临床上臂丛症状较多而颈丛症状出现少。

3.椎动脉型颈椎病。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为主,具体表现为在颈型症状基础之上,出现头重昏蒙似未睡醒,嗜睡,严重时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耳聋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可出现短暂性失语或偏瘫。颈部过度前屈、后仰、左右侧屈旋转时,均可引起症状加重,出现猝倒。猝倒后因颈椎位置改变,椎动脉受压解除,故多能自行缓解。

4.交感神经型。在颈型症状基础之上,出现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主要为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呕吐,并多伴有烦躁易怒,烘热盗汗,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人。本型多见于椎动脉型严重之时,单独出现时少。患者以上述症状为主诉,就诊推拿医生的很少,多有呼吸,心血管,妇科转诊来。

5.脊髓型颈椎病。在颈型症状基础之上,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主要表现为胸腹部有束带状感,单或双肢上肢神经症状及下肢僵硬、发凉、乏力走路不稳,脚落地时有踩棉花感,不能走直线等。以上症状以夜间及静态时更典型。严重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不尽,阳痿、瘫痪等。上肢生理反射减弱,下肢生理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咳嗽、跳跃、叩顶等动作均可加重症状。

6.食管受压型颈椎病。又称“会厌型颈椎病。”主要由颈椎骨质增生及前纵韧带钙化等引起,表现为在颈型症状基础之上,出现咽干、咽痒,说话声音嘶哑。吞咽别扭或困难(食管压迫型)。系阳性反应物刺激压迫食管及影响会厌运动与刺激迷走神经而引起,临床少见,多需手术治疗。

7.混合型颈椎病。两种以上症型兼而有之,临床最常见,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者最多。

④临床诊断。1.必须具备有各型颈椎病的基本病状(仅有X片、CT片、核磁片提示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突出和膨出及韧带钙化而无任何临床症状者,不应称其为颈椎病,但有潜在可能性,如保养不当,很容易发展成颈椎病。)2.颈旁可触及到明显的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按压此处可诱发或加重状,此位置多位于C5、6,C6、7。3.特殊检查。(1)臂丛神经牵拉试验(+)(2)叩顶试验(+)(3)椎间孔挤压试验(+)4.生理反射。神经根型可见上肢生理反射减弱,下肢生理反射正常,脊髓型可见上肢生理反射减弱,下肢生理反射亢进。5.X光平片。正位片、侧位片、斜位片、CT片、MRl(核磁共振)TCD(颅脑多普勒)配合影像参考诊断。

⑤治疗。保守疗法对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疗效明显,对交感神经型,脊髓型稍差,会厌及食管压迫型适于手术治疗。

1.手法治疗:①颈型颈椎病。先在患侧颈肩部疼痛区施滚法,手法深透有力,5~10分钟,至深层温热为佳,使紧张痉挛、僵硬的肌肉放松,温经散寒、活血通脉。(2)压痛点及阳性反应物指揉法、弹拨法。5分钟左右,手法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用以解除粘连,滑利关节。(3)点按法。重点按颈夹脊穴(压痛敏感点)及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天宗、秉风、肩背部阿是穴等。(多在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骨内侧缘)每穴3~5分钟,得气为度。目的在于通络止痛。(4)颈椎扳法。采用坐位或仰卧位、后仰定位扳法,左右各1次。注意保持足够牵引力,以痛点(病位)为支点。须在患者配合、放松下进行,不可强为之。(5)颈肩部放松手法。以拿法、散法、劈法、扣法、捋顺法为主,促进代谢产物吸收、消散。

以上手法隔日1次,3~5次见效,10次可取得明显疗效(一疗程)2~3疗程可愈。

(6)辩证加减。②神经根型。配以:“患肢综合手法”拿揉、点按、弹拨交替施术,点弹结合。以缺盆、极泉、臂臑、肘髎、曲池、小海、少海、手三里、内关、外关、列缺、合谷、阳溪、太渊、神门、八邪等为主腧穴,每穴3次,得气为度。配以:手三阳经,手三阴经捋顺法,五指捋顺法,牵指法,上肢提抖法。

③椎动脉型。配以:头部综合手法,头面毛发区的扫散法,拿五经,点穴等。

④交感神经型。配以:按揉心俞、肝俞、中指点振天突、膻中,拇指点按章门、天枢、太冲、气户、屋翳等穴,最后以任脉捋顺(开胸顺气)及循助分推两胁结束(注重依症选穴施法)。

⑤脊髓型。推拿疗效较差,保守治疗三月无效,建议手术治疗。

⑥食管受压型颈椎病。临床较少见,多需手术治疗。

⑦混合型颈椎病。多为神经根型和动脉型者最多,须2~3种治疗手法合用。

2.药物治疗。①颈型和神经根型可选择颈复康、颈痛灵、天麻丸、骨刺消痛液等,亦可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5%GSmI+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疼痛严重时可静点地塞米松(10mg+5%GSml)每日一次,连用3~5天或疼痛消失,注意观察血压血糖变化,伴有细菌炎症者慎用。

②椎动脉型可选择金纳多滴剂、眩晕停等,亦可静点葛根素、金纳多。交感神经型可配合七叶神安、更年安等。

③牵引治疗。坐卧位均可,以仰卧位加枕定位牵引为佳。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生理曲度变小时多用圆枕以利颈曲恢复,反向成角时可用尖枕,顶按痛位。平时亦可采用自身重力牵引。

3.预防:养成良好的工作及生活习惯。

①尽量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姿势,超过2小时则应主动强力后仰颈部,以使颈后肌肉、韧带收缩,防止静力性疲劳性牵拉伤出现。

②仰卧位睡眠时,枕头应放置在颈曲的位置(枕突至大椎之间)枕头高度以枕背连线与颈后皮肤之间的距离加上3Cm为宜(即轻度后仰位,似自身重力牵引)利于颈后部肌肉、韧带的完全放松,如枕头过低或不枕枕头,或将枕头置于脑勺部位,均可引起颈部前屈姿势,从而加剧颈后肌肉、韧带的被动牵拉。侧卧睡时枕头高度为耳朵距离肩外侧距离。因此,正确的枕头应为圆柱形,且两头粗,中间细,如竹枕、石枕及特制枕头等。

③加强颈肩部功能活动锻炼。以加强颈后部肌肉、韧带训练为主,增强后部肌肉、韧带张力,以利颈曲的恢复和维持。如:鹤伸功,金龟望月。游泳、放风筝均为有益的锻炼。所谓“米”字“凰”字操,均属错误(适合正常人群,全方位锻炼)而本病中,受损的肌肉为颈部后群,所以应重点加强后部肌肉的锻炼。

本文章,希望能给从事推拿,喜爱推拿及患者朋友们,从中受到益处。让我们一起发扬中医文化,为人类健康贡献绵薄之力!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cwq.com/mtzz/10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