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一男子患罕见重病30年母亲每天推他去

白癜风图 http://m.39.net/pf/a_6442885.html

常陪着坐轮椅的儿子吃面

天晴的日子,记者在面馆里总会遇见这对母子。他们点的餐,基本都是一碗汤面、两只包子。儿子虽然双手手指有些变形,但总是坚持自己拿着筷子吃面条,只有在倒茶水时,才需要母亲帮个忙。吃面时,母亲很少言语,总会不时地转过头看一眼身旁的儿子,眼中满是疼爱。

其实,记者第一次邂逅这对母子,是在一年前。那是一个同样阳光明媚的早晨,莲花一区南门的面馆门口,一个中年男子坐着轮椅,不停往面馆里张望。记者上前询问:“你是要进去吗?我推你。”他摇了摇头,用含糊不清的话语回应道:“谢谢,我在等妈妈。”说话间,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阿姨从面馆走了出来,对着轮椅上的他笑了笑。然后,母子俩一个开着电动轮椅,一个骑着车守在身后,慢慢消失在人海中……

经常遇到这对特殊的母子,记者对这个家庭产生了好奇。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走进了他们的家庭。

原来,他们住在莲花三区,母亲叫鲁琪玲,71岁,儿子叫于邕涛,43岁。母亲带儿子出来吃面已经几年了。儿子很喜欢吃面馆的面条,吃完面之后,她还会带着儿子到人民公园散散心,逛上个把小时再回家。“他身体不好,不方便出门,整天闷在家里怕他心情不好。”鲁琪玲告诉记者。

“老伴,喜欢在家吃粥,所以他很少与我们一道出门。”鲁琪玲说,她带着儿子出来吃饭、散心的间隙,73岁的老伴于宏泰,就会出门去买点菜,准备一家人的午饭。

昨天上午,记者跟着鲁琪玲母子回到家中。为了方便儿子出门,他们从原先的四楼,换到了现在莲花三区的一楼。这个楼道的扶手看着有些特别,除了原先的扶手外,靠墙的这一侧,从上到下多装了一道扶手,直通他们家。

鲁琪玲扶着儿子从轮椅上站起来,因为腿部没有力气,于邕涛试着站了两次,又跌坐在轮椅上。第三次在母亲的搀扶下,他终于踉踉跄跄地站了起来,顽强地用双手抓着两边的扶手,母亲在身后略微托着他的腰,帮他一拐一拐地艰难爬上楼梯。短短13节的台阶,正常人几秒钟就能爬上去,于邕涛在母亲的帮助下,却用了1分15秒。中途母亲两次让他停下来休息,他都没有停下脚步。

一家人与病魔斗争30多年

走进于邕涛的家中,正在洗菜的父亲于宏泰来不及擦手就迎了过来。

从他口中记者得知,于邕涛患的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这种病十分罕见,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左右。

10多岁的时候,于邕涛还是个活蹦乱跳的调皮小子。常独自骑数公里自行车,到工厂接妈妈下班。

突然有一天,夫妻俩发现儿子两侧的脸都出现面瘫,说话模糊不清,医院查看。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这家人却不知道,不久后,更糟糕的情况会接踵而至。

看着儿子背书包出门的背影,夫妻俩明显感觉儿子的腿一长一短,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起初还以为是书包太重了,他们就给儿子换了个双肩包。一天,儿子骑自行车时摔了下来,鼻青脸肿地走回家。儿子解释,骑在车上,脚往下蹬还有力气,可是往上抬就抬不起来了。这时,夫妻俩才知道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于宏泰夫妇带着儿子去南京检查,终于查出了病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那一年,于邕涛才刚满13岁。当医生告诉他们,儿子身上的肌肉会慢慢萎缩,病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严重,且目前世界上没有有效治疗方法时,夫妻俩觉得天仿佛一下子塌了下来。

“只能通过药物,延缓病情的发展。”于宏泰说,“年,我们两人的收入加起来也就几百元钱,一天的药费就要50元,根本不够他吃药。当时,给我们的压力确实不小。好在现在工资涨了,药价基本没变。这不,刚买回了一个月的药,花了元2毛。”

尽管身体出现异样,但于邕涛边治疗还边坚持上学。

“骑自行车经常摔跤,我们就给他换了辆三轮车,让他骑着去上学。”鲁琪玲说。医生说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鲁琪玲就经常带着儿子到公园里拉拉单杠,打打羽毛球。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他的外婆带着他,一起去打羽毛球,外婆在一旁帮忙数数,我们最多打了99个来回呢。”说完这句话,这位慈祥的妈妈转头看了看窗外,眼中已噙满泪水。

于邕涛告诉记者,20多岁时,他还能从四楼,拿六个空啤酒瓶下楼,换6瓶啤酒再上楼。后来,胳膊慢慢就没有力气了。“两只手现在拿份报纸都很吃力。”这几年,随着病情的日益加重,他已不能独自走路,家人于是又给他换了辆电动轮椅车。

能帮父母做点事都很欣慰

于邕涛读完初中后,便没有再上学,因为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了。在家的日子里,他却没有放弃过学习,他天天读书看报,后来,又通过自学学会了上网。

“每天他都会看《泰州晚报》,报纸上每个角落,他都会细细阅读。有很多事情都是儿子从报纸、网络上看到后,再告诉我们的。邻居有些搞不清楚的事,还常向他来打听。”于宏泰说。

前几年,一家人从电视上看到,医院专门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他们就带着儿子去了一趟。这次治疗,确实使于邕涛的病情得到了一定好转。

“医院里有个小病友,已经不能走路了,经过治疗现在可以走50米了。”于邕涛说,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希望找到能治疗自己病症的更好办法。

于邕涛经常会对着电脑查找与自己病情相关的信息,有一点希望,他都想好好把握住。他还在网上和全国各地的病友们交流病情,制定锻炼方法。虽然,医生说治愈的希望十分渺茫,但是他还是盼望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奇迹。

“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我希望自己能好起来,以后才能照顾他们。”

平时在家的于邕涛,除了上厕所、洗澡,需要家人帮忙外,别的事情他都尽量自己来打理。看到地砖脏了,他会叫妈妈提来一些水,然后他坐在一张小板凳上,慢慢用抹布来擦地。擦完一块,再艰难地挪到另一个地方去擦。一个屋子全部擦下来,虽然要花上半个多小时,但他却干得很起劲。有时,父亲买回蔬菜,他也会坐到桌子边,帮忙择菜。能帮父母干一点很小的事,在于邕涛看来,都是很欣慰的。

接受爱心也奉献爱心

鲁琪玲告诉记者,病情加重后,儿子一度比较害怕出门,出门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就想上厕所。

自从于邕涛坐上轮椅后,鲁琪玲想了法子,就是天晴时常带他出门吃面,一来散心,二来可以和外界多一些接触,让他不再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想到,这个法子也算是一种很好的治疗。现在,于邕涛每天都很开心,吃完早餐,母亲把他送到公园门口后,他就让母亲回去做家务,自己开着轮椅去溜达了。

鲁琪玲说,以前儿子在外面想上个厕所真是个麻烦事,因为她无法进男厕照顾,儿子只能憋着回家解决。现在好了,自从公园里有了第三方厕所后,她可以进厕所照顾儿子。现在,他俩想在外面逛到什么时候,就逛到什么时候。

说起自家楼道里的那道特殊的扶手,鲁琪玲介绍说,也是政府部门帮忙安装的,没花自己一分钱,但上楼可省劲多了。

除了感谢政府的帮助,来自社会热心人士的帮扶,也让他们非常感动。

去年,鲁琪玲带着儿子打算在路边的卡车上买一些便宜的苹果。一个不相熟的路人看到后,对他们说:“别买了,回头我给你们送点去。”结果第二天,那个热心人真的送来一大箱苹果。之后经打听,才知道这是一位姓秦的老板。

有几次,鲁琪玲带着儿子的资料去复印、传真,店主看到后,一眼认出了这个经常带儿子出门的母亲,所有的费用一分也不肯收。

像这样的事,鲁琪玲和儿子遇到过很多次,他们一直铭记在心里,一有机会也会献出自己的爱心。以前莲花三区有一家福利院,于邕涛常会带着礼物,去看望那里的孤儿。后来,福利院搬走后,于邕涛还在家人的陪同下去新院看过一次。

谈到未来,于邕涛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自己能好起来,照顾年迈的双亲;还有一个就是,将来能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用来做医学研究,找到发病的原因,让今后更多和他一样的患者得到康复。

记者胡桂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cwq.com/mtys/15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